“别人总问我,又累又没有钱,你还拼命去做,是为了什么?”何小敏模仿着别人对她充满疑问的口吻,然后继续说道:“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只不过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我就想能帮就帮,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态。”
见证大石志愿服务从无到有
谈到自己是如何接触志愿服务工作的,何小敏回忆,那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求助。1996年,一对年轻情侣出现情感问题,女方有轻生念头,男生束手无策,求助于警方后,又转接到番禺义工联。大石团委找到平时热心助人的何小敏,要她帮助解决这对年轻情侣的矛盾。随后,她便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服务,经过多次上门沟通才让女方情绪稳定,最后,矛盾得以解决。这一次帮助,是小敏第一次参与志愿工作。从此以后,小敏开启了在大石志愿服务的工作之旅。与此同时,大石也开始筹划、组建义工联,让更多人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直到1999年,在大石团委的指导下,大石义务社会工作者联合会正式成立。
小敏回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石街义工联从人数少、不规范,从最初10多人的小团体已经发展到如今500多名志愿者的队伍。小敏说:“我们的志愿者联合会,不仅管理越来越规范,志愿服务的对象和形式也越来越广泛。”
“刚开始,我们团队里的志愿者,多数是热心大妈,志愿服务对象也比较单一,多以慰问老人为主,但现在不一样了。”小敏说,在大石街志愿者队伍发展的过程中,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样,影响力也在慢慢扩大。期间,何小敏所带领的志愿团队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服务老年群体、特困残疾人,还拓展到青少年帮教、单亲母亲及子女关爱;志愿服务内容也更多元化,无论是亚运会、残运会、禁毒宣传、社区垃圾分类,还是疫情防控等都能看到大石街志愿者的身影。
守护家园,与抗疫同行
“那段时间,我每晚超过10点才回到家,11点以后还要安排第二天的防疫志愿工作。”提到大石街的疫情防控工作,小敏很是感慨。2021年6月,大石街大兴村、北联村封闭封控管理期间,小敏带领志愿者参与黄码核酸检测点服务。由于情况紧急,志愿者人手紧缺,她便在“I志愿网”网站,通过线上招募志愿者。虽然网络上报名人数不少,但多数都是第一次接触这项志愿服务、或者是没有经验的“志愿者新兵”。
何小敏维护核酸检测秩序
为了防疫志愿工作的顺利进行,小敏“磨刀不误砍柴功”,每天提前到服务点,手把手地教新来的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如何穿戴隔离衣、上岗后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等。直到确认他们完全掌握后,才放心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工作。在大兴村、北联村解除封闭封控管理后,何小敏所在的志愿者团队随即参与大石街群众接种新冠疫苗的后勤工作。当时接种点在新光蓝球场,每日接种人数多,日均超过几千人,工作量非常大。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接种人群,志愿者们没有退缩,迎难而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2022年春节期间,大山村因为出现涉阳性人员,大石街立即启动疫情处置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采取相关管控措施,大山村随即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紧要关头,何小敏带领50多名志愿者,参与支援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她不仅每天要负责统计志愿者的招募与培训,还要与不同的部门对接。她说:“虽然很辛苦,但只要能守护社区的平安,自己也多了一份安心。”
在坚守里展望
2020年,何小敏牵头成立大石站好人工作室。她认为好人工作室就是一个 “好人榜样”的符号和形象,应该发挥好人效应,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行列,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
作为志愿服务队伍的带头人,小敏不遗余力鼓励、引导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用心培养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志愿骨干。她说,只要是有青少年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她都会亲自上阵,手把手培训,分享自己的志愿经历,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小敏鼓励青少年多踏入社会,服务社会,通过志愿服务提升自己。
志愿者代表分享心得
26年来,义工联组织在不断进步,过去的大石义工联现在更名为大石街志愿者联合会。何小敏从大石第一宗志愿服务开始,她一路陪伴到现在。她以助人为乐为宗旨,竭尽所能,服务社群。她说:“能帮则帮,这四个字,不仅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态。在我有生之年,希望把志愿服务一直坚持、维系下去。”
(番禺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佳静 陈国添)